好想當爸爸-男同志家庭的收養歷程
文/王紫菡
這是「歡迎光臨我的家-多元家庭群像」的系列文章,這次我們要談的是一對男同志伴侶的收養家庭。👨👨👧🌈
近日到社區進行多元型態家庭的巡迴課程,依序介紹了核心家庭、單親家庭、隔代家庭、收養家庭、同志家庭等各類家庭類型。談起收養,根據衛福部社家署108年統計,全年度收養數為274人,國內收養141人,跨國收養133人,而國內兒童/少年出養的人數為289人,換言之,很多國內出養的孩子,暫時還沒有找到收養的家庭。
社區民眾看著收出養的故事,直誇「即使是沒有血緣的家庭,也很有愛」,這樣的感動擴大了我們對家的想像,我們也深信,收出養機構的專業評估與媒合,讓許多被出養的孩子,有了一個安全且溫暖的家。
不過,當談到同志家庭收養孩子的真實故事,社區民眾卻陸續發出了一些質疑的聲音:「為什麼異性戀收養小孩那麼辛苦,同志養小孩這麼容易」、「兩個爸爸沒有媽媽,孩子的性別觀念會錯亂」……
或許一時之間,沒有辦法立刻讓社區民眾消除疑慮,但我們分享這個家庭的故事,希望可以讓閱讀文章的每一個人,漸漸感受到同志家庭的溫暖與希望。
愛孩子,也讓孩子有家
男同志伴侶王振圍與陳俊儒愛情長跑15年,振圍自大學起就很愛孩子,甚至想過要開育幼院。他與俊儒交往後,兩人對成家與擁有小孩有了共識。直到他倆在工作、經濟、情感上都趨於穩定,兩人決定養育孩子,考量現實的經濟問題,因為到外國使用代理孕母的花費實在太昂貴,加上兩人並不在乎孩子是否要有自己的血緣,於是開始著手查詢收養的資訊。2018年,由振圍向社工機構提出「單身收養」的申請。
想當老爸不容易:歷時3年的收養程序
許多人對收養孩子的流程並不清楚,但收養流程其實相當嚴謹與繁複,是像卡通的畫面一樣挑寶寶?或是直接到育幼院帶一個孩子回家?當然不是!
最初的申請流程,收養者就需要諮詢及參加說明會,同一時間,需要進行各類書面申請,查核收養人的財力證明/良民證/健康狀態,也須參加親職教育輔導,最重要的是要撰寫一疊厚厚的資料-收養計畫表。陳俊儒笑稱,這個計畫表就像在寫自傳,是一個回看人生的過程,還需要把自己的價值觀攤開來供人檢視是否為一個合適的家長。期間,也會需要填寫收養期待表,孩子的性別、年齡、來源,需要振圍、俊儒與兩人原生家庭充分溝通,能不能收養身心障礙的孩子?或者是否願意收養棄嬰?光是收養條件的考量,就是一個漫長的思考過程。
接下來進入到審查與媒合的階段,又遇更嚴謹的審核機制與身家調查,期間兩人更是需要向雇主出櫃來爭取育嬰假。同時也需要更細緻的擬定照顧計畫,包括主要照顧者、備位監護人、衝突因應、社會支持系統、孩子的身世告知、兩位家長的性別角色……等,振圍與俊儒不諱言,評估過程相當辛苦且充滿壓力,特別是收出養機構鮮少有同志收養的經驗,審核更加嚴苛,這段期間,兩人也不斷問著自己:「我們可以當個好爸爸嗎?」許多異性戀在當父親前不一定能做到這麼多自省及準備,同志收養,卻是重重的未知與考驗。
將近兩年後,總算迎來好消息,媒親資格審查會議上,兩人的收養申請通過了,一位四個月的寶寶媒合成功、等待出養。這時候,振圍與俊儒也快速地買了一間房子,這個房子的空間夠大、生活機能也好,適合兩人與未來的孩子一起居住,從家的擺設、裝潢、嬰兒御品、軟墊等防護措施近乎完美,兩人為即將到來的育兒所足準備,讓孩子能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下成長。
留言
張貼留言